家电网

凤翔区城关镇:办好民生“关键小事” 筑牢党群“连心桥”

0人浏览   2025-08-18 20:03:00

阳光讯(记者 芮扬 通讯员 郭红)“郭书记,这热乎饭送得太及时了!”7月正午的阳光照进小沙凹村,孤寡老人马秋霞接过了城关镇小沙凹村党支部书记郭安绪手中的午餐。这温暖的一幕,源于城关镇小沙凹村党支部遍访过程中老人们一句“做饭难”的念叨。而这样从群众诉求到实际解决的治理故事,在小沙凹村每天都在发生。

近期,城关镇小沙凹村党支部运用“一天一户一小时”工作法,以“星火夜话”围坐恳谈、党员干部入户走访为纽带,把基层治理的“触角”深深扎进群众中间。无论是院坝里的家常话,还是走访时发现的细微难,都被一一记在“民生台账”上,化作一件件落地的实事,让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年纪大了,燃气灶不敢开,一顿热饭成了奢望。”在一次“星火夜话”中,几位孤寡老人的话让村党支部成员记在了心里。没过多久,依托村幸福院的“助老用餐”服务就正式启动。党员志愿者轮流下厨,每天现做荤素搭配的热乎饭菜;29位孤寡、独居老人按时到幸福院就餐,行动不便的2位老人则由村干部专人送餐上门。

“张姨爱吃软面条,李叔怕辣……”党员们特意准备了“口味清单”,把老人的偏好记在心里。如今,每天的幸福院食堂里都笑语盈盈,老人们说:“这饭吃着香,是因为村里把我们放在心上。”一张小小的餐桌,不仅解决了“吃饭难”的现实问题,更成了连接干群情感的“心桌”。

村党支部成员在每日走访时发现,特困供养人员闫大未老人的家,曾是村里的“老大难”——杂物堆积、蛛网遍布,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群众的难处,就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村党支部当即成立帮扶小组,村干部轮流上门打扫卫生,把杂乱的屋子收拾得窗明几净,协调来换季衣物、被褥等生活物资,确保“日常所需不缺项”。

如今的闫大未老人,脸上笑容多了,见人就夸:“村干部就像亲人,屋里美了,心里更美了。”这种“靶向式”帮扶,不仅解了闫大爷的燃眉之急,更让村民看到,村里的事,就是大家的事。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加入志愿服务,从“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基层治理的合力越聚越强。

肢体四级残疾的郭根田老人,曾被“如厕难”困扰了大半年。“一对一帮扶”村党支部书记郭安绪注意到老人因行动不便,每次如厕都要费很大劲。“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郭书记当天就带着村干部去选购坐便椅,第二天一早就上门安装,反复调试高度、检查稳固性,连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都手把手教。

“这椅子一装,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郭根田老人拉着村干部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不过两三天时间,这样的“治理速度”背后,是村党支部对群众诉求“马上就办”的担当。如今,村里的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老旧路灯换成了节能灯,一个个基础设施的改善,都来自村干部与群众的紧密相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小沙凹村党支部与群众架起的这座“连心桥”,化解了矛盾纠纷6起,解决了民生实事20余件。如今的小沙凹村,干群同心,合力奋进,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生活蒸蒸日上,一幅党建引领、治理有效、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