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网

【邂逅“象牙塔”里的宝藏】走进辽宁省中医药博物馆 千年药香点亮传承之路

0人浏览   2025-08-21 07:22:00

辽宁省中医药博物馆坐落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内,在它的入口处,悬挂着两幅巨幅书法,分别为《大医精诚》《大医习业》。两篇文章皆为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一篇讲述优秀的医生应该具备哪些技能,一篇讲述伟大的医生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8月15日,《沈阳日报》暑假特别策划活动再次起航,此行小朋友们来到了辽宁省中医药博物馆,在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院院长、辽宁省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尚冰教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段浸润着药香的快乐旅程。本次活动也是由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探源中华文明传承红色基因”沈阳市中小学生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孙思邈所著的两篇文章,就是这趟旅程的起点。

孩子们在辽宁省中医药博物馆里参观。

让学生感悟生命的重量

“小朋友们知道孙思邈吗?他是唐代的医药学家。孙思邈自幼多病,故立志于学习医学知识。青年时期开始行医于乡里,他提倡并践行以‘大医精诚’之医德对待患者,不管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都求之必应,一心赴救,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深为群众崇敬,被后人誉为‘药王’。”活动一开始,尚冰就为小朋友们讲述孙思邈的故事,通俗易懂的语言吸引了小朋友们全部的注意力。

孙思邈的两篇文章《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不只对医学生提出技术上的要求,更指明为医者应该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它高高悬挂于博物馆的入口处,给后人启迪和警示。两篇文章均出自孙思邈的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还另有一部巨著,名为《千金翼方》。

“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两部书的书名,都有‘千金’二字吗?”听到尚冰的提问,小朋友们纷纷抢答,“因为很贵重,就像一千两黄金!”

尚冰作出进一步解答,为小朋友们充满童趣的回答补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孙思邈有一句名言,被后世不断传颂——‘人命至重,贵于千金’。这句话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重视,作为‘人本思想’的生动注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朋友们站在远高于他们的巨幅书法前,久久仰视伫立。在那一刻,他们看到的好似不再是生僻艰涩的古文,而是一位医者鲜活跳动着的仁爱之心。一名学生感慨道:“以前我对中医药的认识只有苦苦的、棕色的药汤,现在我才知道那是先人智慧的结晶。”

校史馆镌刻历史源远流长

在尚冰的带领下,小朋友们来到位于博物馆4楼的辽宁中医药大学校史馆。辽宁中医药大学作为辽宁唯一一所培养中医中药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它的发展与繁荣,也折射了辽宁对中医药这一中华瑰宝的传承与振兴。

辽宁中医药大学校史馆建成于2006年,展馆循光阴之长河,收录了辽宁中医药大学(原辽宁中医学院)自1958年成立至今的珍贵史料,记录了几代辽宁中医人“厚德博学、继承创新”的治学理念和精神信仰,立德树人、矢志奉献的家国情怀和初心使命。校史馆建筑面积660平方米,布设五个展区,汲取中医药文化经典元素,匠心设计,呈现古今共美、庄重端雅的独特风格。

这里以时间为标尺,探寻“辽派中医”治学之风骨;这里以事件为刻度,追溯“中医好人”济世之脉络。展馆中还有不少珍贵藏品,包括学校附属医院首任院长王心一手记,眼针创始人彭静山著作,耳鼻喉大师黄香九使用过的小烙铁,针灸大师王乐善使用过的针具,李玉奇等国医大师著作……

参观过程中,尚冰以生动易懂的语言讲述中医大师开拓创新、悬壶济世的故事。“有一种疾病名叫化脓性扁桃体炎,小孩特别容易得,严重了还可能危及心脏。黄香九老师发明了小烙铁,不需要做手术,就能把病治好。”

小朋友们听得聚精会神,一名学生还忍不住分享了她第一次与中医药打交道的经历:“小的时候我把风扇对着脸吹,第二天醒来以后发现我的脸不能动了。爸爸妈妈带我去中医院针灸,很快我就又能笑了。中医真是太神奇了!”

探寻中医药千年发展轨迹

走进博物馆5楼的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史馆,孩子们则像坐上了一架时光穿梭机,在时空变换间感受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史馆于1984年建成,展品400余件。展馆设有原始人类的医药卫生活动、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现当代时期、中国针灸域外弘扬9个展区,浓缩再现了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几千年发展的轨迹和成就。漫步在古朴的展厅里,俯仰之间,皆是中华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历代名医塑像真实呈现了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展厅内巨大的《医林精英图》彩画,生动展现了中医中药对华夏民族的生息和崛起起到了怎样的重大意义。

每走到一个展区,尚冰都为孩子们讲述那个时代发生的故事——山顶洞人已经学会采用哪些医疗保健技术,神农尝百草,甲骨文里记载的疾病、药物、医疗的相关知识,《诗经》里用哪种药物托物言志,李时珍对中医药发展的巨大贡献……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生动形象的讲述不仅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接触中医药、了解中医药的窗户,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加深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活动以小朋友们欢乐打卡为收尾。辽宁省中医药博物馆以《医林精英图》为蓝本,自主研发李时珍采药图、皇甫谧行针图、华佗刮骨疗毒图、葛洪炼丹图、扁鹊诊脉图、宋慈验尸图和张仲景著书图7款特色印章。一名学生激动地说:“等到开学以后,我要把集章本拿给我的朋友看,还要和他们分享我这次参观的收获!”

为孩子们点燃探索中医药文化的火种

得知这次活动以后,雷锋小学德育主任巴叙霏立刻组织15名学生报名参与。巴叙霏说:“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蕴含的‘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精神,与雷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度契合。作为以英雄雷锋的名字命名的学校,我们始终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视为立校育人的根基。通过这次参观研学,孩子们在触摸国粹、认识百草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其中承载的济世情怀与智慧。未来,我们也会继续深入开展适合孩子们的育人活动,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文化自信,争做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

参观的过程中,雷锋小学的学生们始终全神贯注,四年一班学生张铭皓更是主动回答问题,不管是医学常识还是历史节点都难不倒他。张铭皓说:“我平时就很喜欢阅读科普读物、文言文方面的书籍,读书让我更自律,收获更多生活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可我对中医药的了解还不是很多,这次参观研学,让我知道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次回到家以后,我会通过阅读《本草纲目》等相关书籍,了解更多中医药相关知识,并将之传播给身边的人。”

看着小朋友们如饥似渴地汲取中医药文化,尚冰倍感欣慰,他感慨道:“中医药文化想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需要的就是这些新兴力量。希望这次活动,能加深孩子们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从而吸引他们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埋下积极探索、积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

记者手记

在走进辽宁省中医药博物馆前,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中医药吗?”

他们看着我的眼神略显迷茫,片刻以后才懵懵懂懂地回答:“我喝过中药,闻起来有点苦,但是喝起来苦中有甜的。”“我对中医药没什么了解。”“我爷爷奶奶喝过中药。”

带着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们走进了辽宁省中医药博物馆,开始了一个半小时的研学。跟随着馆长尚冰的脚步,小朋友们感悟孙思邈“人命至重”的思想,了解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保健知识,聆听神农尝百草的伟大故事,学习中草药的基本习性与药效。当参观进行到后半程时,小朋友们脸上恍若听天书的迷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或欢喜雀跃、或皱眉沉思的表情。那是汲取知识时的表情,如同植物汲取养料,我想,关于中医药的知识已经不知不觉进入到了孩子们的脑子里。

直到这时,中医药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先人熠熠闪光的智慧和思想,和沉甸甸的生命的重量。

活动结束以后,当我再问起小朋友们“什么是中医药”时,他们的回答不再犹豫拘谨。诚然,仅靠一次活动不足以让他们了解何为中医药,也不足以让他们厘清中医药的发展脉络。但是他们会大声告诉我,“回家以后我会搜索更多相关知识!”“我会让妈妈给我买中医药相关的书籍!”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而对瑰宝最大的珍视在于传承。当又一批小朋友对中医药的兴趣被点亮,我知道,又有一条小溪汇聚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河流里,为这条河流增添永不枯竭的力量。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杨洋 摄影:杨新跃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