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 温情护航残疾人就业路

【大爱北疆·助业自强】“圆梦·启航 一起向未来”呼包鄂乌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

包头市2025年“春风行动·春暖农牧民工·就业援助”暨昆区保障重点企业用工就业创业劳动成果展专项行动。

昆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的残疾职工在包装纸巾盒。

东河区残联“周六小桥”残疾人就业招聘会。
近年来,包头市残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积极为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周六小桥”、访企拓岗,以“四力合一”的创新实践,激活残疾人群体内生动力,逐步培育出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就业创业项目,让残疾人从“被动帮扶”走向“主动创富”,以自主创意创业带动群体就业,为全市就业工作大局注入强劲动能,带领残疾人一起创造属于他们的精彩故事。
在包头,17.21万残疾人,他们不幸于身体的残缺,心中却绽放着美丽的花朵;他们体验着生命的曲折,脚步却始终追逐着梦的方向。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心、关怀下,残疾人始终牢记“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笃定“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的信念,在干事创业的大路上奋楫笃行,用无限创意,完成了许多的无限可能。
责任与温情铺就就业路
“以‘拓渠道’强化帮扶,提升就业质量,实施残疾人就业促进工程,全年新增残疾人就业900人以上。用好‘四个一’工作法,常态化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全年访企400户以上、拓岗800个以上……”2025年年初的包头市残疾人工作会议报告上,被市区残联的同志们画上了重点。过去的半年,大家用行动绘图,用数字说话,把“真金白银”和幸福塞进残疾人的兜兜里。
其实,一直以来,在市区残联每年的大事中,残疾人就业创业都是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市残联通过创新举措“精准调研发力、技能培训蓄力、创意孵化接力、多方协同聚力”,凝聚各方力量,挖掘创富“金种子”、锻造就业创业“主力军”、打造就业创业“新引擎”、共筑就业创业“生态圈”,在包头这片土地,引领每一位身怀绝技的残疾人站在聚光灯下,向世界展示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为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可持续发展,市残联以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残疾人主导”协同机制为主线,一方面,持续培育助残社会组织,引入自治区“索伦嘎”美丽工坊品牌力量、企业资源及公益力量,为残疾人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市场渠道与技术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对优秀项目给予创业补贴、场地费用减免等优惠共1200余万元,并建立“项目库+导师库+资源库”,为项目落地、经验推广提供全周期服务。此外,通过访企拓岗充分开发岗位,举办招聘会全力打通岗位、就业痛点,打造高质量适残就业模式,2023-2025年走访企业1064家,开拓岗位3301个,助力2480名残疾人稳定就业。
机遇与金点子撞出火花
“如果你心中有一个既美好又实用的想法,不妨大胆地提出来!”包头市残联提出的这个口号,记在很多残疾人和立志做残疾人事业的人心里。
“这不仅是一句话,它的背后给予的支持,让我们有了飞翔的双翼。”包头市九原区初心残疾人辅助服务中心负责人何素琴感慨地说,他遇到了最好的时代。
走进何素琴倾力打造的包头市九原区初心残疾人辅助服务中心,一股暖意扑面而来。300多平方米的工作间里,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平静而幸福地分装洗衣液、流动洗车、制作手工艺品……
25岁的二级智力残疾人刘斌负责洗衣液分装的最后一道工序——拧瓶盖,他拧得格外仔细,看到有人参观,他会说:“不拧紧会洒。”
刘斌和残疾同事们每一个标准动作、每一份责任的形成,只有何素琴和市区残联的同志们知道其中藏着多少艰辛。何素琴说:“一个善念,改变了我和众多残疾人的命运;一次大赛,成为了这份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2019年12月,渴望身边残疾人和自己一样能够自食其力的何素琴,建成了初心残疾人辅助服务中心,作为九原区残联委托第三方承建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这里成功安置7名残疾人就业。
起步阶段,资金短缺、项目单一、宣传不足等问题,如同拦路虎横在何素琴面前。直到2022年,他得知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创意赛事的消息,心中燃起新的希望。备赛期间,市残联、区残联的助力金点子让何素琴信心倍增,他日夜奔波,深入了解残疾人需求,精心打磨以“多元助残就业”为核心的参赛项目,将流动洗车、手工艺品制作、日用品生产等业务进行整合规划,比赛中,项目展现出的可行性与社会价值得到了在场评委和观众的一致认可。
“项目大获成功,我们收获了政府的政策扶持、企业的合作资源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更让我看到了希望。”何素琴介绍,借助比赛带来的机遇,他迅速行动,利用奖金和社会投资扩大服务中心规模,引入更先进的设备,优化产品生产流程;与企业合作,拓宽洗衣液、玻璃水等产品的销售渠道;进一步丰富手工艺品制作项目,与鄂尔多斯职业技术学院等专业机构合作,提升手工艺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几年来,中心每年帮助45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
暖心之举点亮前行明灯
只要有时间,每天早晨吕建峰、王天德、刘淑玉都会在包头华稀便民综合服务中心的门口等待着“孩子们”的到来,张舒阳、门振雄等远远地看到“老师”,都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简单地打个招呼,到工作间麻利地换好工作服,戴上帽子、口罩、手套,“孩子们”快乐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这个整洁的工作间主要的工作是装餐巾盒,上午班的14个“孩子”分工明确,他们有人负责分纸,有人负责粘纸盒,有人负责摆放……简单的工作、规整的工序,每个人都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序,配合得十分默契。
这不过是包头华稀便民综合服务中心的一个剪影。2023年,吕建峰带领团队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残疾人就业创业创意赛,他们带来的“残障人士多元化就业赋能计划”斩获创意类三等奖后,中心仿佛打开了“快进键”。
吕建峰介绍,他们的项目围绕“培训+就业+托养”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展开,以“挖掘残障人士潜能,打造可持续就业生态”为核心,通过开设手工制作、简单电子装配、家政服务等个性化职业培训课程,帮助残障人士掌握一技之长。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无障碍岗位”,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适配性强的工作机会。依托日间照料与心理支持服务,全方位解决残障人士就业的后顾之忧。
今年,包头华稀便民综合服务中心又深化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探索“互联网 +就业”新模式,开展线上手工教学、直播带货等,帮助更多残障人士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创业就业梦想。截至目前,中心已累计帮助50余名残障人士实现稳定就业,与30余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内蒙古自治区举办全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创意赛,以及包头市残联不遗余力地加大残疾人工匠型人才培养力度,想方设法做好残疾人创业工作,一系列的暖心之举,硬核之力,为中心点亮了前行的明灯。”吕建峰激动地说。
“娘家人”助力高质量就业
在包头,很多人都认识肢体残疾人曹建萍,爽朗的笑容是她的标志。这份自信的笑容背后,是她不断挑战不断成功的创新创业成绩。从电脑科技公司到“AI智能直播助残居家增收项目”,从“圆梦家园”圆通快递驿站到网络带货直播,与时俱进的她从来不是一个人奋斗,她说:“‘娘家人’的支持,是她成功的最大底气。”
何素琴、曹建萍、吕建峰……他们的成功源自他们的努力,源自他们参加的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创意赛事,更源自他们身后一双托举的手推出的猛力。
从2021年起,市及旗县区残联深入残疾人家庭、社区、企业,开展全方位调研,精准锚定残疾人就业创业需求。经前期扎实摸排,精心选送8个项目参与自治区赛事。凭借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与项目潜力的深度挖掘,1个创业项目与4个创意项目从全区11个盟市63个项目中突围,成功晋级复赛。参赛团队凭借“残疾人多种经营项目——互联网+残疾人手工麦秆画、农产品、二手物品销售”“建筑信息模型(BIM)”等特色项目,斩获创业组二等奖、创意组自强之星奖及守正创新奖。这些获奖项目不仅展现了残疾人的创意智慧,更成为带动群体就业的“金种子”,为后续孵化更多可推广的就业创业模式奠定基础。
市残联始终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激发创业热情的核心引擎,五年来共开展电子商务、种植养殖、手工艺品制作等各类培训120期,共培训3231人次,180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市残联以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创意大赛为契机,赛前组建专家团队,围绕项目策划、市场运营、路演技巧等内容,对参赛团队开展“一对一”深度辅导。通过模拟答辩、案例剖析、资源对接等多元化培训,助力残疾人掌握新技能、开拓新视野。
在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赛事中,包头市残疾人不仅在项目赛道屡获佳绩,更在创意设计领域崭露头角。肢体残疾人赵永慧设计的“追风马”、听力残疾人薛广明设计的“鹿蒙”先后荣获赛事吉祥物设计一等奖,彰显出残疾人在文化创意领域的独特优势。在就业创业项目竞赛中,第三届赛事包头市3个入围项目,通过“残疾人电商孵化基地”“无障碍家政服务联盟”等模式,已带动超百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
近期,正在进行的全区第四届残疾人就业创业创意赛事中,包头1个创业项目与6个创意项目入围决赛,其中“巧手织梦残疾人玉米皮、剪纸、手工编织创富计划”“用残之体 惠残之福——惠残温馨小屋带领残疾人就业增收”“哈尼面塑”“艾草文创”“皮衣制作创意培训”等创意项目,计划以“培训+生产+销售”“福利彩票+培训+就业”,形成可复制的非遗、按比例助残就业产业链。
包头残疾人的创意火花,经赛事平台与政策支持,正在转化为带动群体就业的强劲动力。
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奋斗,包头市残联用爱与智慧,为残疾人铺就一条充满希望的就业之路,让生命在工作中焕发出绚丽光彩。包头市残联将持续深化“四力合一”工作模式,强化创业创新意识,加大残疾人工匠型人才培养力度,提升职业技能服务水平。通过孵化更多优质项目、培育更多助残组织,让残疾人的创意创业成果惠及更多群体,在实现残疾人高质量就业的同时,为全市就业工作大局贡献坚实力量,书写残疾人事业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新篇章。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赵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