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网

为飞机导航的周彦:14年如一日,和0.01度较真

0人浏览   2025-05-01 14:03: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祝依凡

在机场,地面导航系统是飞机的“眼睛”,每一架航班安全、平稳地着陆,都离不开地面导航系统精准的无线电信号指引。

杭州机场通信导航中心副经理周彦的工作内容,就是保障这一系统的平稳运行,14年如一日,他也被同事称为飞机着陆的“千里眼”。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周彦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周彦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图源:杭州机场

前些天,在浙江省机场集团的“省技能大师工作室”见到周彦时,他正拿着一张“设备信号框图”,正指导年轻员工如何快速排除机场地面导航设备故障。

个头不高、不善言辞,是周彦给人的第一印象。2011年从中国民航大学毕业后,入职杭州机场,从事导航盲降系统的保障工作。至今5000多个日夜里,他用匠心校准每一道航向,护航数以万计的飞机安全着陆。

“既是荣誉,更是压力。”获得荣誉后,周彦说,这份奖项更是在激励自己要做好本职工作,继续为飞机安全着陆当好“千里眼”和“顺风耳”。

工作中的周彦 图源:杭州机场

“干我们这行,最重要的是需要时刻保持严谨。”周彦解释道,因为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飞机的起降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一环,而无线电信号无形、无色、无味、无声,更需要依靠制度管理和员工的责任心。

周彦举了个例子,一架距离机场还有20公里的飞机,想要准确地降落在杭州机场宽45米的跑道上,就需要接收到地面导航系统发送的无线电信号。如果信号的角度偏移了1度,飞机距跑道中心线的偏差就有350米;信号如果偏移0.1度,距中心线的偏差也有35米。也就是说,工作上一些细微的差错,都可能导致飞机降落出现意外。

“0.01度是盲降系统空中信号飞行校验要求的精度。虽然微乎其微,但对飞行安全来说,是不能逾越的警戒线。”周彦说。

在保障杭州亚运会期间,他带领团队,凌晨3点就带着检测设备出现在跑道尽头,利用航班间隙和团队提前对机场导航和地空通信系统开展全面深度“体检”。50天里,他默默坚守在导航台站第一线,以“零失误”交出了保障近5000架涉亚航班起降的答卷。

除了一线的工作,周彦带领团队突破行业痛点,在低空飞服系统、飞行校验等方面,打造了多个具有浙江省域特色的民航应用样板。

“机场导航设备每6个月就需要校飞一次,以此检测导航信号是否精准可靠。”周彦回忆,2018年之前,杭州机场的一套系统校飞需要暂停开放跑道2到3天,但机场平均每小时就有30多架航班起降,遇到航班高峰时数量还要更多,常常会造成大面积延误。

工作中的周彦 图源:杭州机场

因此,周彦带领团队研发全行业首创“智慧校飞软件”,综合多种管理和技术创新,提炼出省部属企事业先进操作法——“基于数据融合的仪表着陆系统校飞调试操作法”,提升导航设备校飞调试效率,创造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为浙江省机场集团劳模工匠服务队队长,最近这半年周彦格外忙碌。去北京领奖的前半个月,他跑了四趟嘉兴机场。

“嘉兴机场4月中旬开始投产校飞,我们服务队60余人,全力以赴做好技能帮扶,在重要节点都会到现场提供技术支持。新机场会有些新问题,解决问题就得一趟趟跑出来。”周彦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