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网

英媒抨击西方稀土战略:只会口头功夫,当中国真正扣动扳机时,本不该感到惊讶

0人浏览   2025-07-08 15:58:00

【文/观察者网 柳白】中国的稀土主导地位,可谓西方国家长期絮叨的一块“心病”。特别是自中国依国际惯例管控稀土出口以来,他们一洗往日跋扈,“愿意去做中方要求的任何事”,甚至求助对华友好国家,只求获得稀土产品……

“这一轮手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杀伤性。”英国《金融时报》7月8日发文感叹,中国的稀土管控手法相当高明,可能正是迫使美国扭转对华关税的关键因素,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经济策略进入新阶段,也证明中国的“制裁”政策能对全球最大经济体造成影响。

文章还对西方的稀土战略作了一番反思,指出西方其实早就意识到了稀土矿产的重要性,但只会口头说说“加强韧性”,却并未真正投入资金——几十年了,西方一直盯着这件“武器”,当中国最终扣动扳机时,他们本不该感到惊讶。

对于中方依照国际惯例管控稀土出口,被“打疼”了西方国家或企业屡屡污蔑中国将稀土“武器化”。《金融时报》的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声称“中国将稀土武器化是一种新型贸易战”。

文章注意到,中国这些年动用的经济手段不在少数,但从未像如今的稀土管制这般具有杀伤力。过去中国总是低调使用惩罚性措施,甚至官方层面还会否认,这些措施的确能够给相关国家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可一旦问题触及他国重要利益,手段就难以奏效了。

2024年5月,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出了各类稀土材料、稀土金属和稀土氧化物等。 视觉中国

但这一次针对稀土材料及磁体出口的新管控措施则不同。在短短数周内,它就威胁到整个汽车行业——这是发达经济体中规模最大的制造部门。更重要的是,它甚至让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他最具标志性的“贸易战”议题上作出让步。

白宫曾自认为自己在升级对抗中国时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依据在于,通过大幅提高关税,迫使中方就范。然而,中方能够承受关税带来的成本;但美国政府却无法忽视稀土材料短缺对本国汽车产业的打击。

文章称,中国此次稀土管制之所以杀伤力这么大,部分原因在于中国不断完善“工具箱”,建立了用于限制战略性出口的法律机制,还更清楚贸易对象的“痛点”所在。中国还要求外国企业不得使用中国稀土为美国军工生产产品。

虽说中国希望切断流向美国的稀土材料,可能会面临不小的挑战,毕竟其他国家的企业可能会继续悄悄向美国客户供货,但最令人关注的点在于,西方政府和企业对中方管制毫无准备。即便那些说不出任何一种稀土元素名称的人,也知道中国在稀土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自2010年中国首次削减对日本的稀土出口以来的十五年里,西方始终未能找到新的供应源。

虽有些进展,比如韩国增加了库存,日本投资了澳大利亚的矿山,但大多数西方政府制定了关键矿产战略,却并未真正投入资金。制造商们嘴上说着要提高“供应链韧性”,可许多企业的稀土磁体库存却只有一周的用量。

文章最后写道,其实几十年来,西方一直盯着稀土这件“武器”,当中国最终扣动扳机时,他们本不该感到惊讶。

发出类似感慨的不止《金融时报》一家。4月16日,美国《纽约时报》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早在2010年中国对日本实施稀土禁运令后,美国就意识到了对中国稀土供应依赖可能带来的“风险”。

可15年来,美国在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上进展缓慢,加之美国国内的稀土矿因环境法规等问题发展受限,企业也因成本和市场等因素不愿投资稀土产业,导致美国至今在稀土加工和磁铁生产等方面仍高度依赖中国。

《纽约时报》的另一篇文章称,美国政府早就意识到中国主导地位带来的挑战,也努力推动开采和储备稀土矿物,但仍不足以长期维持国内需求。五角大楼试图替代F-35战机上一种含有中国合金的零部件,可最终发现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中国控制的供应链。

就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上月强调,稀土相关物项具有军民两用属性,对其实施出口管制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中国依法对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目的是更好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体现了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一贯立场。

发言人说,我们也注意到,随着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各国对中重稀土在民用领域的需求量正持续增长。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充分考虑各国在民用领域的合理需求与关切,依法依规对稀土相关物项出口许可申请进行审查,已依法批准一定数量的合规申请,并将持续加强合规申请的审批工作。中方愿就此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出口管制沟通对话,促进便利合规贸易。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