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网

在日本政坛,稻米是“第三条高压线”

0人浏览   2025-07-22 10:47:00

日本《日本时报》7月18日文章,原题:在日本政坛,大米是“第三条高压线” 如果政客破坏国家的粮食安全,选民就会把他们赶走。在美国,谁碰社会保障议题,谁就触碰了“第三条高压线”;而在日本,这根“高压线”是稻米。任何扰乱高质量国产米以合理价格供应的人,都将自食其果。

在日本,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稻米品种和品牌,其风味与口感的微妙差异受到珍视和推崇。许多日本人一口就能辨别稻米的产地与等级。顶级餐厅和高档旅馆都以使用本地优质大米为荣,游客品尝地方美食,米饭始终是核心部分。

日本的水稻种植可追溯至2500年前的弥生时代,是神道教最古老的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全国各地的神社仍陈列着居民敬奉的本地稻米与以米酿制的清酒。在日本,谈到“粮食安全”,指的首先就是稻米。小麦、玉米和牛肉进口可灵活处理,但国产大米必须无条件保护。即便因与美国的关税纠纷需进口外国米,日本也会将其用于食品加工或作为对外援助。

然而,日本的大米生产体系正面临严峻挑战。大量稻农已超过65岁,且缺乏接班人;多数农地规模过小,难以支撑自动化与AI技术的投资。为保障农民基本生计,日本政府长期设定大米价格,避免农民破产,但也无法让其致富。过去还推行“减反政策”,即补贴农民减少水稻种植面积、让土地休耕或改种其他作物。但该系统缺乏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面对暴雨、干旱或高温年景毫无招架之力。

日本曾依赖庞大的稻米储备稳定市场价格,维持农民收入。但维系这一制度需要强有力的政治领导,而当前政府显然力不从心。如今,超市米架空空如也,米价飞涨,正是长期政策失灵的恶果。米价高涨已成选民关注的焦点。首相石破茂任命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负责改革稻米体系。虽然小泉富有理想,但若操作不慎,可能会摧毁已有2500年历史的日本稻米文化。

事实上,稻农问题由来已久。随着日本人口减少与老龄化并行,稻农平均年龄持续上升,早已超过退休线。过去,在贸易压力下,日本宁愿每年进口75万吨外国稻米,也不扩大本国种植。日本的农地小而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也无力投资自动化。更荒谬的是,农民被鼓励“不种稻米”。农业省长期陷于三难困境:既要维持米价低廉,又要保住农民收入,如今更要兼顾“粮食安全”,使得政策难上加难。

然而,与其付钱让农民不种地,不如鼓励整合小块农地、发展规模化经营,并提供技术与财政支持,推动AI农业。同时,应加快育种研发,培育耐高温的高品质日本稻米,以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优质产区。改革稻米体系绝非“露脸”的政治表演舞台。这个“第三条高压线”,任何人一旦触碰不慎,后果将极其严重。对日本而言,米饭不仅是食物,更是国家的命脉。(作者内藤江户,立夏译)